Syphon (Vacuum Pot) 賽風壺
歷史由來
Syphon是在1840年由一位蘇格蘭工程師Robert Napier發明的,後來由法國的Vassieux夫人取得專利,1850年代,英國與德國已經開始生產製造。目前以Cona公司所生產的賽風壺最有名,所以西方國家習慣將它稱做Cona或Vacuum Pot。
應用原理
先來認識一下物理學上的虹吸(Siphon)現象。虹吸是一種曲水管,利用空氣的壓力,將甲容器內的液體移到乙容器內。賽風壺就是利用這種原理來沖泡咖啡,賽風壺就是直接音譯的名稱。
沖煮方式
1. 先在下壺中添加溫水或熱水,可以縮短加熱時間,避免咖啡粉在上壺無謂的流失香味。
2. 裝好濾網,將上壺插入下壺,不可以有空隙,因為空隙會破壞虹吸作用。
3. 啟動火源,火源應集中於下壺的底部,不可以在邊緣加熱。可利用加熱的時間來進行咖啡研磨,待熱水快要上升時,才將咖啡粉倒入上壺。
4. 下壺的水接近沸騰時,會產生壓力,將水推向上壺,與咖啡粉混合。
5. 當大部分的水上升到上壺時,可用乾淨的木棒攪拌咖啡粉,攪拌時,應深入上壺底部,讓咖啡粉充分浸泡熱水。
6. 浸泡時間約1分半鐘至3分鐘之後(依個人口味不同而定),迅速移開火源,此時下壺呈真空狀態,藉由虹吸作用,將上壺的咖啡液體吸回下壺,可用冷毛巾包住下壺,提升咖啡液體吸回速度。
7. 移除上壺,將下壺的咖啡倒入咖啡杯中。
Filter Coffee Maker 濾杯和美式咖啡機
歷史由來
西元1908年,德國的Mellita Bentz夫人突發奇想,發明了革命性的濾紙沖泡法。她在金屬杯子的底部打了一個洞,然後拿兒子的吸墨紙鋪在杯子內緣,放入咖啡粉,再以熱水緩緩沖泡,沖泡出一杯芳香卻又不苦澀的咖啡,因此用濾紙沖泡咖啡的方式就因此發揚光大。
這種方式雖然構造簡單,看起來不是很專業,但是其實它所泡出的咖啡相當清澈,很能表達咖啡的芳香與甘味,相當適合水洗方式處理的咖啡豆。但由於濾紙是一種滲透作用,咖啡中的膠質較容易遭濾紙隔絕,所以咖啡的厚度會比較弱。在選購濾杯和美式咖啡機時,依照個人使用的沖泡量來挑選機種會比較恰當,因為用大份量的機種來沖煮少量的咖啡時,容器內的咖啡粉量太少,熱水會快速流過,會煮出一杯味道太淡的咖啡;反之,咖啡粉太厚,熱水通過時間延長,會煮出味道苦澀的咖啡。
沖煮細節—濾杯
1. 選用新鮮的咖啡豆,並當場研磨,澆熱水之後,新鮮的咖啡粉會大幅膨脹,鼓的像一座小山丘般。
2. 沖泡前先用熱水空泡濾紙一次,用來去除濾紙的化學味道,同時可以溫杯。
3. 放入咖啡粉後,可以輕拍桌面數下,讓咖啡粉變的平整密實;因為如果過於鬆散,熱水會快速穿透,就會淬取不足。
4. 熱水的溫度應為攝氏92-95度之間,一壺煮沸的開水約在30秒後,降到這個溫度。
5. 使用細嘴水壺,越細越好,將熱水分3-5次緩緩的澆到咖啡粉上面,約歷時2分鐘。因為若出水量過大,熱水會快速穿透咖啡粉,一樣會造成淬取不足。
Moka 磨卡壺
歷史由來
1930年代,義大利的Bialetti公司開始大量製造與銷售這種咖啡壺,並命名為Moka Express。從此大家習慣稱它為磨卡壺,它與單品的Mocha或是義式的Mocha(內含巧克力的濃縮牛奶飲料)沒有任何關係。
應用原理
磨卡壺由上壺,濾網和下壺組成,濾網位於上下壺之間,沖泡時,水置於下壺,咖啡粉則放置於中間的濾網裡;當下壺受熱後,產生水蒸氣,形成1-2大氣壓的壓力將熱水向上擠,經過咖啡粉與之作用,掉落在上壺裡,形成咖啡液體。有人把它列為手工的濃縮咖啡壺,我想不是相當正確,因為客觀條件與濃縮咖啡都有相當大的差距,不過他絕對可以稱的上是一杯非常濃郁的滴露式咖啡喔。
沖煮方式
1. 將新鮮的冷水倒入下壺,不可超過下壺的氣閥,否則會讓水溢流到咖啡粉中。
2. 將細研磨的咖啡粉置於濾網中並均勻擣實,唯有咖啡粉形成的阻力大才可以淬取出咖啡中的香醇。
3. 抹除濾網上方及外圍的多餘咖啡粉,才可以讓上下壺充分拴緊。若是上下壺未拴緊,會造成壓力外洩,影響品質。
4. 保持下壺平穩,不可傾斜,否則會造成冷水溢流至中間的咖啡粉中。
5. 啟動火源,當下壺受熱後,熱水會被膨脹的熱空氣壓迫,開始穿透中間的咖啡粉層流向上壺。火源宜用小火或中火,避免太快煮熟咖啡。
6. 當聽到汨汨的水聲時(聲音不大),表示熱水已開始穿透咖啡粉了,過一會兒即可熄火,靜置30-60秒,讓餘溫繼續將剩餘熱水推擠到上壺。
7. 當水沸時,宜將火轉小,避免熱水穿透速度太快,形成太酸的咖啡。
8. 當熱水全都流至上壺之後,倒出來到杯中即完成。
Neapolitan 那布勒斯轉壺
這個壺很像是最早的大型濃縮咖啡機,義大利人宣稱是他們發明這款機器,但事實上卻是法國人所發明的。在法國被稱為Cafe Filtre,因為它的確是一款過濾型態的咖啡機,因為熱水的作用方式,使得它是一款製作少量咖啡的好器具
購買時,要找堅固的,最好是不銹鋼的構造,加上有木把或塑膠把手的款式。一般而言,中間的咖啡濾網,孔洞大小會因為製造商而不同,盡可能挑選孔洞較小的,比較不易發生淬取不足的現象。
沖煮方式
1. 先測量沒有壺嘴的壺容量,量完並倒滿水。
2. 將咖啡隔盤置於有水的壺上方,並將咖啡粉填入咖啡容器內,再將有壺嘴的咖啡壺倒過來與此壺接上。
3. 將組合好的壺置於小到中火的火源上,等水煮開。
4. 水滾後,將壺從爐上移開,等數秒讓水降於沸點以下。
5. 倒轉壺,將有壺嘴的咖啡壺轉為置於下方,此時上方之水會向下流過咖啡粉,開始滴濾咖啡,約3分鐘後,咖啡滴濾完畢。
6. 若壺嘴位置較低,則不需要攪拌,因第一杯咖啡相當濃郁,喝的時候會自然與其他部分咖啡混和;若位置較高時,則在喝之前,需攪拌過,味道會較均勻
Turkish Ibrik 土耳其壺
一般人慣稱土耳其咖啡或阿拉伯咖啡,至今仍保持著早期宗教儀式話的神秘感。傳統土耳其咖啡的做法,是使用烘培熱炒濃黑的咖啡豆磨成細粉,連糖和冷水一起放入紅銅質料像深勺一樣的咖啡煮具裡,以小火慢煮,經反覆攪拌和加水過程,大約二十分鐘後,一小杯又香又濃的咖啡才算大功告成。由於當地人喝咖啡是不過濾的,這一杯濃稠似高湯的咖啡倒在杯子裡,不但表面上有黏黏的泡沫,杯底還有渣渣,而土耳其咖啡絕不加糖和奶精。
在中東,受邀到別人家裡喝咖啡,代表了主人最誠摯的敬意,因此客人除了要稱讚咖啡的香醇外,還要切記即使喝得滿嘴渣,也不能喝水,因為那暗示了咖啡不好喝。阿拉伯人喝咖啡,喝得慢條斯理,它們甚至還有一套講究的咖啡道,就如同中國茶道一樣,喝咖啡時不但要焚香,還要撒香料、聞香,琳琅滿目的咖啡壺具,更充滿著天方夜譚式的風情。一杯加了丁香、豆蔻、肉桂的中東咖啡,熱飲時滿室飄香,難怪阿拉伯人稱讚它:像麝香一般攝人心魂了!
沖煮方式
1. 先將兩匙的糖,四盎司的水,兩匙的咖啡粉倒入土耳其壺中。
2. 再依照喜好加入香料,如:荳蔻,肉桂,羅勒等。
3. 將土耳其壺放在爐上,爐火呈小至中火,等待煮開。
4. 當欲煮沸時,迅速將壺移開火源,攪拌之,再放回火源繼續加熱,當又要開始沸騰時,再將之移開火源,但此時不需要攪拌。
5. 等第三次沸騰之後,即可倒入杯中,一杯熱騰騰的土耳其咖啡就大功告成了。
French Press 法式濾壓壺
優點分析
使用濾壓壺沖泡,由於直接以熱水浸泡咖啡,並用鐵網過濾,幾乎把能淬取到的物質全都抽取出來了,所以會形成一杯風味原始,複雜的咖啡。一般品質相當精良的咖啡很適合這種沖泡方式,因為優點會被完全凸顯,但低劣的咖啡卻會因此無所遁形。加上攜帶方便,不論是旅行或是野營都相當適合使用。
沖泡方式
1. 按照比例將咖啡粉置入濾壓壺中,澆入適量之熱水,靜置四分鐘。
2. 時間到了之後,平穩施力將濾網緩緩下壓,避免損壞。
3. 一杯熱呼呼的好咖啡就出爐了。
Espresso Machine 濃縮咖啡機
歷史由來
1901年,米蘭的工程師Luigi Bezzera發明一種蒸汽咖啡機,內部有一個盛水的內鍋,外部則配置多個類似蓮蓬頭的出水組件。沖煮咖啡時,先引流熱水到咖啡粉上方,並隨即釋放蒸汽壓力,以高壓的熱水穿透咖啡粉,直接流入杯子內,這就是Espresso的誕生故事。
但由於蒸汽所形成的壓力來源並不穩定,且穿過咖啡粉的速度較慢,容易形成焦苦的味道,因此,一位米蘭人-Cremonesi,便在蒸汽式咖啡機加上一個活塞,利用外部的槓桿操作用來增加壓力。之後又有陸續的改良,就演變成今日的幫浦式濃縮咖啡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